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分別于1月22日、23日在南京開幕。教育界與會代表委員圍繞省政府工作報告,并結合自身實際,為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建言獻策、匯智聚力。
藍圖催人奮進,目標鼓舞人心
2023年,江蘇教育交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成績單。“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數量居全國第一,普通高中錄取人數為近十年新高”“強化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67所、普通高中40所,16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率先進入部省共建行列”“出臺穩就業20條新舉措”……一組組亮眼的數字、一件件鮮活的事例,生動展現了一年來江蘇教育取得的顯著成績。
“2023年工作成績亮眼,2024年工作規劃清晰,圍繞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立起了‘風向標’,畫出了‘路線圖’。”省人大代表、江蘇省天一中學校長朱卓君表示,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深感使命在肩,責任重大。“作為全省首批20所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立項學校,我們將繼續深化內涵建設,著力優化高品質課程、師資隊伍、學校文化,竭力探索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省人大代表、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卞正富說:“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2024年十項重點工作,重點突出,一系列組合拳綜合施策、精準發力,為高校服務江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發展機遇。”他指出,高等院校要加速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并產業化,為制造強省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有溫度、有力度、有亮度,令人振奮,為高校工作指明了方向。”省政協委員、江蘇大學校長邢衛紅表示,學校將深入推進強農興農科技攻堅,圍繞基礎前沿科學、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進行前瞻性布局,致力于集成電路與智慧農業交叉領域農業芯片的研究和開發,聚力攻克智慧農業裝備領域“卡脖子”技術,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省政協委員、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黨委書記吳鐵俊說:“參加今年的省‘兩會’,很受鼓舞,倍感振奮。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基礎教育的基點作用,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聚焦‘全面發展的人’培養,為推進江蘇教育現代化進程貢獻力量。”
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深入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進一步強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略支持”。如何以實際行動和實際成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熱點。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定要錨定國家急需,堅持四個面向,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加強有組織科研,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走穩平臺、隊伍、項目、成果及應用轉化一體推進的自主創新之路。”省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蔣軍成介紹說,南工大在全省高校率先實施“揭榜掛帥”機制,聚焦前沿新材料、碳中和、先進生物制造等領域開出重大需求榜單,面向全校尋求“最強大腦”。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充分發揮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創新策源地作用,持續推進國家“雙一流”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支持開展高校校地共建,促進更多職業院校進入第二輪國家“雙高計劃”。
省政協委員、揚州大學黨委書記焦新安建議,江蘇高校應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前沿和區域發展需求,結合實際先行先試。“尤其要大力打造國家級戰略平臺,加快布局建設區域重點實驗室新體系,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形成高水平創新人才的聚集地、重大科研成果的孵化器、高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大力培育聚集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讓更多‘千里馬’在江蘇競相涌現,各盡其才”。
省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黃文武建議,在提升選拔培養公正性的基礎上,遵循學生發展規律,突出培養方式的融合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我校‘十四五’國家級課題,正在舉全校之力深入研究。中小學教育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做好,可以對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素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省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付夢印告訴記者,該校在南京湯山校區打造長三角智能裝備與制造創新港,把國家重點平臺與地區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吸引國內的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兵器工業、兵器裝備等相關龍頭企業共建研究院,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推進教育強省建設,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定下推進教育強省建設的“大目標”,還立下事關教育民生的“小目標”。2024年,江蘇將安排12類55件民生實事,實行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堅決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好,通過解決“急難愁盼”,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作為全國最早提出并探索教育現代化的省份,江蘇一直自覺把高標準建設教育強省放在中國式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的全局審視謀劃。省政協常委、南京郵電大學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執行院長沙勇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高標準推進教育強省建設”必須堅持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良性互動、教育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以科學化供給、高效能配置實現嬰有惠托、幼有優育、學有適教,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走在前列。
在“2024江蘇民生大禮包”中,“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引人關注。2024年,江蘇將新增120家普惠托育機構,開設 2000個“愛心暑托班”,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30所,建設省屬高校學生宿舍40萬平方米以上,維修改造省屬高校學生宿舍600棟,建設200個左右標準化初中學校心理輔導室。
省人大代表、蘇州市吳江區程開甲小學校長薛法根認為,做好家庭教育不僅是家庭的事,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民生工程。要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的功能,學校要做好三個方面的指導:一是指導家長學會和孩子溝通交流;二是指導學生學會居家學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三是指導社區辦好學生暑托班等假日學校,讓學生積極參與社區公益服務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組織開展學前教育普惠保障、義務教育強效提質、普通高中內涵建設行動,讓江蘇學子共享人生出彩的逐夢機會。
省政協委員、寶應縣教育局副局長蔣利武深感責任重大,“目前,寶應正在積極創建省級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部分高中也已進入省高品質示范高中和高品質特色高中的創建階段,希望基礎教育的發展成果能夠惠及更多群眾,讓人民滿意、學校發展、區域受益。”
省政協委員、南京市第一中學校長朱焱始終關注“育人”話題。“今年我的提案是探索大中小學貫通育人機制的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不只是各學段教育的高質量,而是橫向從教育到社會,縱向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體性、整體性的高質量。”他提出,可以通過政府的頂層設計、試點學校的具體操作和教育科研部門的深度參與,改善目前存在的學校覆蓋面不夠廣、合作育人不夠聚焦、貫通培養水平不夠高等情況。
文章來源:江蘇教育報 2024年1月24日 1版
文章鏈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174510.html